疫情防控升級下,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制造,再到運輸出貨等多個環節受阻的供應鏈,正在經歷著非常時期。4月13日,華商創投總裁蔡承宇接受《第一財經》記者采訪,他表示,國內疫情防控升級帶給企業的是從貨物的供應到生產經營、再到運力等綜合性的影響,“影響是廣泛深遠的,也是全局性的”。
蔡承宇于1998年創辦了華商縱橫集團,其業務板塊包括物流供應鏈、保險經紀及風險投資。但受疫情影響,該集團近期整體的業務量預計下降20%~25%左右。
蔡承宇認為,隨著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精細和專業,環環相扣的供應鏈一旦擁堵會愈加凸顯。疫情下原材料采購受阻,生產環節就會受阻,即使工廠解封了,生產出了貨物,卻因為內陸貨運的擁堵而無法及時出貨,“明明急著出去的貨,因為送不到港口或機場,也只能讓飛機和船舶空著出去”。對于專注于供應鏈某一環節的企業來說,受到的影響無疑更大。
針對因疫情導致的貨運物流不通不暢問題,包括交通運輸部在內的多部門正在開展保通保暢工作。日前,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《關于切實做好貨運物流保通保暢工作的通知》,部署切實做好貨運物流保通保暢有關工作。4月7日,交通運輸部召開物流保障協調工作機制會議,提出要依法依規制定通行管控措施,不得層層加碼、一刀切,確保通行管控政策統一。
一方面,政策的執行在從上往下的傳遞和落地中會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和偏差。另一方面,即使疫情防控的影響完全解除,供應鏈的恢復仍然存在一段時間的滯后性。
蔡承宇分析認為,待近期疫情影響解除后,整體供應鏈的恢復仍然需要1~2個月的時間。上述申萬宏源研報通過復盤天津、陜西疫情帶給供應鏈的影響后稱,對比陜西、天津與全國指數,剔除春節因素,2月底或3月初才轉暖,即滯后期約半個月至一個月;而華東地區經濟體量遠超天津與陜西,滯后性可能會加劇。
“一刀切”的疫情防控設卡導致物流不暢,使部分區域的經濟循環產生了梗阻,打亂了產業鏈和供應鏈,但企業正積極采取措施緩解影響。
對于更多供應鏈企業來說,蔡承宇表示,解決眼下的困境,從微觀的應對方案來說,他們在做的是“全國一盤棋”的做法:即哪里有堵點,就避開去找相對不堵的地方。從企業經營的角度而言,則是“春播秋收”的思路,在“農閑季”重點提升企業內部的運營效率,進行流程改造優化、增加數字化的程度等,并在整體就業并不樂觀的時候,加大招聘力度、儲備人才,為未來的“農忙季”做準備。
蔡承宇表示,企業整體的策略是跟著供應鏈走,即供應鏈往內地轉移或往東南亞轉移,那么就去內地或東南亞設點、提供服務。同時,在不同時期抓不同的熱點,及時跟隨市場的變化做出調整。從長遠來說,則是聚焦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長遠目標,做國際化的長期布局,“做企業還是得保持算總賬、總成本和總競爭力的思維,不能只看局部。前瞻性地去考慮問題,很多就能迎刃而解”。
以上內容節選自第一財經《運價翻兩番仍無人接單,供應鏈“掉鏈子”亟待修補》一文